爱美剧,爱生活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公孙瓒是如何与袁绍成为对头的?他是怎样发迹的呢?



摘要:东汉末年,袁绍与公孙瓒虽无世仇,却因地域与立场差异引发冲突。公孙瓒凭借个人魅力与机遇,成为卢植门下弟子,后因忠孝之举感动世人,虽被流放却坚守忠义,最终因意外赦免而返回。


  袁绍、公孙瓒之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众位豪杰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其中袁绍和公孙瓒就是最先登上舞台的两位。尽管是同台表演,但是二人是前世无冤,近世无仇,而且二人的根据地也没有重合之处,为何二人最后水火不容,兵戈先见呢,这话要从头说起。

  公孙瓒,字伯珪,出生在幽州辽西郡令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有着让当时大部分人羡慕的贵族身份,这对他以后的工作和事业都有极大的帮助,只是还有一些遗憾,那就是他是家里的庶子,在那个嫡长子继承制的社会里,想世袭祖宗的官爵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连“孝廉”和“茂才”都难以被举荐,公孙瓒就是这样不幸的一位。但是公孙瓒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他坚信一个事实,那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久他的机会来了。

  他凭借俊朗的帅哥形象,加上声音洪亮嗓门大的优点,很快得到了当地一把手太守大人的赏识。太守大人不但让他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而且公费派遣他到卢植门下深造进修。于此同时,后来成为一方诸侯的刘备也拜在卢植的门下,公孙瓒和刘备在卢植的门下做了两年的同学。这一步也是公孙瓒发迹的起点。

  日南郡在什么地方?顾名思义,就是在太阳南边,确切点说是在今天的越南中部,那可是相当的远。最可怕的是越南那个地方,在东汉时代根本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峰人踪灭的蛮荒之地。被流放到日南郡的人,不论你原来从事什么职业,身世有多么显赫,往往意味着有一个相同的结果—有去无回。

  如果这是一场行为艺术,那公孙瓒的表演也该结束了。流放的是犯人刘某,公孙瓒大可不必陪着去送死,而完全可以回老家去继续当公务员,前途还是一片光明。把刘大人一路悉心照顾到了洛阳,不管往日有多少往深情厚谊、峥嵘岁月,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回去吧,兄弟你已经送得比较远了。

  这次,公孙瓒的确出了洛阳城向北方走去。出人意料的是,他在不远处的北芒山停了下来。

  然后,感动世人的一幕出现了—公孙瓒拿出祭奠祖先的祭祀用品,摆在北芒山上,向着家乡辽西的方向,扑通一下跪倒在地,双手捧起酒杯说道:“做儿子需要尽孝,做臣子需要尽忠,因此我应该跟随刘太守到日南去。此去凶多吉少,在此向祖宗辞别。”(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于此)

  公孙瓒说完向着遥远的家乡猛磕了几个响头,慷慨悲泣,转身而去,大有当年荆轲先生易水别太子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

  不要说犯人刘某,所有见到这一幕的人都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认定公孙瓒是举世无双的忠臣孝子(忠孝可是那个时代的普世价值)。

  随后,公孙瓒跟随犯人刘某踏上了前往日南的不归之路。

  但公孙瓒终究还是回来了,不只是他,犯人刘某也回来了。回来的原因不是日南的可怕只是个遥远的传说,而是在路上发生了意外—犯人刘某得到政府赦免,不用流放到日南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