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剧,爱生活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刘义隆开创了元嘉之治,为何北伐却都失败了呢?



摘要:宋文帝刘义隆继承刘裕的治国方略,开创“元嘉之治”,推动经济文化繁荣,但也因其寡恩少义的政治手段和优柔寡断导致内部矛盾和北伐失败,影响深远。


  宋文帝刘义隆是南朝刘宋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三十年,年号“元嘉”。即位后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使得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史称元嘉之治。军事上,继承刘裕北伐的政策,先后三次北伐北魏都遭到惨败。

  元嘉之治的有为之君

  宋文帝刘义隆开创“元嘉之治”,实际上是接的他老爸的班,继承了刘裕的改革措施。刘裕作为南朝第一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刘裕如果晚死几年,真有希望实现南北统一。刘裕除了是个战神级的人物,在位期间还是个改革家,他继承了桓温的“庚戌土断”,对全国的土地、人口进行大清查,会稽大族虞亮隐匿千余人,刘裕毫不犹豫就把他给杀了,因此震慑了其他士族,使清查工作得以实施;

  刘裕还进行“精兵简政”,大规模地裁减机构,减少“公务员”的开支;另一方面,刘裕还减轻乃至豁免市税、杂税,减轻人民负担。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刘宋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宋文帝被权臣们扶上位后,继承并深化了父亲的改革措施,在义熙土断的基础上继续清理户籍,免除“通租宿债”,并相继实施一系列劝学、兴农、招贤措施,元嘉年间,在乱世之中形成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史称“元嘉之治”。大词人辛弃疾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诗中提到元嘉,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对于老百姓来说,刘义隆算那个乱世中的一个好皇帝,为了发展生产,他发布了《力田诏》,鼓励农业生产,农民没种子,政府先借给种子;哪级官员管理不好农业生产,就处分哪一级官吏。刘义隆还兴修水利,芍破、六门堰、马人破等水利工程就是那个时候兴建的。遇到灾年,刘义隆赈灾有力,得到百姓的拥护,他的堂叔贪污赈灾粮款,被宋文帝发现后免了职。元嘉之治期间,还出现了许多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如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被后世称为元嘉三大家。

  寡恩少义的无情之君

  然而,政治的无情让宋文帝猜忌之心甚重,就象三国时曹操会假装梦中杀人一样,宋文帝为了保护皇权不受侵犯,也有他寡恩少义的无情一面。本来,这个皇位不应该是他的,而是他大哥刘义符的。但刘义符当了皇帝后,吃喝玩乐,不理国政,北魏侵犯国家了也不管,至使几位辅政大臣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联合废掉了。

  本来,这几位都是宋武帝打江山时的铁哥们,对刘宋王朝是忠心耿耿,所以刘裕在临终才托孤给他们。但刘义符还不如三国时的阿斗,是个败家子,所以几位大臣才联合废掉他,并最终杀了他。为了免除争夺江山的隐患,这几位干脆连二哥刘义真也先废后杀了,直接立了老三刘义隆为帝。

  本来几位辅政大臣的眼光是不错的,刘义隆确实是哥三个中最出色的一位人选,但让几位辅政大臣担忧并成为现实的是,刘义隆追究他们杀兄害弟之罪,并没有因为他们拥立自己当皇帝而宽恕他们,四位大臣中,徐羡之被逼自杀而死,傅亮被捕处死,谢晦反抗失败被擒处死。剩下唯一的栋梁之材檀道济,后来也被刘义隆的四弟骗到首都,在刘义隆的默许下杀死。

  刘义隆不但杀了四位拥立他的权臣,而且连他的四弟刘义康也没有放过。刘义康本来是“元嘉之治”的有功之臣,刘义隆执政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国政是有刘义康管理的,刘义隆因为身体不好,垂拱而治了。但当刘义康的权力威胁到他的皇权地位时,刘义隆对兄弟也下了杀手,他先是将刘义康贬出京城,随后捕杀了他的部将,在刘义康无招架之力时,干脆把刘义康也给杀了。刘义隆的寡恩无情使他丧失了人心,同时也失去了刘宋对抗北魏的本钱。他自己率军也不是那块料,刘宋在他手里实现了元嘉之治,同时也从他这里开始走了下坡路,成为刘宋衰落的开始,同时也开了兄弟相残的先河。

  优柔寡断的悲剧之君

  虽然北魏的阶级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政治上并不稳固,但好在拓跋焘统治前期还算英明神武,能较好的稳住局面。刘宋的情况却大不一样,虽然国家整体平稳,但统治集团内部却祸乱不断,例如,宋文帝是受废黜了其兄宋少帝刘义符的顾命大臣谢晦、徐羡之、檀道济等人拥立上位的,他极度猜忌这几位功臣,尤其是战功赫赫,堪称刘宋第一名将和军事支柱的檀道济,在第一次北伐没多久就杀了檀道济及其家人,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万里长城,北魏军中听说檀道济被杀甚至大肆庆贺。

  此外,刘义隆与儿子的关系处理不当也引发了宗室内斗,第三次北伐就是因自己被长子刘劭政变杀害而最终失败,其第三子刘骏又率兵讨伐刘劭,杀了刘劭后刘骏登基称帝,是为宋孝武帝。可以说,刘宋统治集团的隐患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导致了终刘宋一朝宗室内斗,相互屠杀不断,间接的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不过,刘义隆的整体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然而十分可惜,他北伐失败的影响十分深远,南朝国力巅峰时期未能完成北伐,使得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继续维持下去,延长了130多年才迎来隋朝的大一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