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剧,爱生活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汉代社会饮酒有什么特色?饮酒阶层有多广泛?



  汉朝时期,因为酿酒技术的提高,酿酒的发展十分迅猛,饮酒也成为了社会个阶层普遍参与的活动。下面木兰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酒成为宫廷皇室、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君臣、朋友、亲戚、家人之间,经常举酒宴饮。节日、婚嫁、生诞、丧葬、祭祀等饮酒习俗姿态万千,正所谓“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一、日常宴饮

  1.豪民宴饮

  不仅皇室、官僚耽于宴饮,由商贾渔利、兼并土地而致富的大量“豪民”也竞相效仿,常常在家中饮酒作乐,美其名曰“嘉会之好”。《汉书》卷八一《张禹传》中描写的宴饮场面,应该就是这类富人“嘉会之好”的景象:“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入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

  《盐铁论》也记载了这样的事实:“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这种豪门富人的家庭宴饮,助长了饮酒、歌舞、百戏的声势,促进了酒业的发展,也正是夸耀豪富的有效手段,因而在贵族、富豪墓葬中表现这类内容的画像最多。

  如由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于一九七二年四川省大邑县安仁填出土的东汉《丸剑宴舞画像砖》就充分反映了富豪们的宴饮场面:画面的右上方有一个赤臂男子右手持剑,左肘“跳瓶”,他的左边是一个双手“跳丸”的男子。右下方头上梳双髻的女子,手持长巾,婆娑而舞,袖巾佩丽。

image.png

  她的左边有一个人右手握槌,击鼓伴奏,身后有两个席地而坐、手持排箫的乐人,正在吹奏。左上方一男一女蓆地而坐,男者头上戴冠,身着宽袖长袍,长袖飘拂。女者头上梳双髻,正在观赏。中间有两个酒尊,尊中有勺,后右及左下角有二几。整个画面充满了欢乐和谐的气氛。

  类似这样的汉墓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在河南、四川、山东等地都有发现。豪门地主沉醉于酒宴之中,或宴饮观舞,或猜拳饮酒,或相对博弈。在汉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对豪民们酌酒为欢的描写。饮酒赋诗,咏志抒怀,成为汉代文人雅士及时行乐思想的具体行为。当时的诗人和诗歌也与饮酒关系密切。

  2.汉代妇女饮酒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各饮酒阶层除了有男士,也有女士。汉代妇女同酒业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不仅有大量女子从事酿酒、酤酒行业,而且在饮酒活动中女子也积极参与。从上述饮酒的场合中,我们经常看到女子的身影。不仅如此,女性自行聚会饮酒,女子单独会见男客,与男子一起饮酒,一起出行,在汉代也是平常现象。

  如《陇西行》就是赞美陇西好妇善持门户、单独接待客人的诗。这位能干得好妇既热情,又礼貌地接待,使客人满意地感叹道:“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汉画中表现女子单独饮酒的题材也清晰可见。如于1991年7月出土于河南偃师市辛村的新莽壁画墓中室东壁有一幅《女子宴饮图》。

  该图上部绘四名女子,分着紫袍、红袍,正在两两相对饮酒,猜拳行令,人物中间放着酒尊、托盘和耳杯。下部右边两个人正在猜拳行令,左边有三个女子,其中穿紫红色长裙的尊者呈醉酒态,被两个侍女搀扶,推测为已经喝醉的女主人。画师用笔简练、生动逼真地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把她袒胸露肚、左右摇晃、醉意朦胧的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在画面的安排上,突出了醉态女子的地位,从对她的服饰、身段、神态处理上,丝毫没有贬低之意,还通过两边相对矮小的侍者衬托了她的尊贵。这说明汉代女人饮酒是正常现象,即使醉酒失态也被看做平常之事,甚至有被作为酒徒来夸赞的可能。

image.png

  又如现存藏于四川省博物馆藏,于四川省大邑县王泗乡汇集的,东汉《宴饮画像砖》展现另一番女子宴饮的画面:帷幔下三人,蓆地而坐。右边一女子捧盘,向中间的女子进食,概为女主人,梳圆髻,左手持箸,嚮盘内取食。盘下有一钵。其身后女子亦梳圆髻,手捧之物似奁,可能是侍者,后壁上有“嘉禾“狀物。此砖反映女子內室生活的情景。

  二、婚丧生前饮酒

  1.婚嫁饮酒

  汉代的结婚礼俗基本承袭了先秦结婚程序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但由于“六礼”过于程式化,而且比较繁琐,所以普通百姓操办婚事更加实际,大多不拘泥于“六礼”。皇室和贵族的婚礼虽然隆重,但也不完全按“六礼”行事。在这六个步骤中,“亲迎”即婚日是必然饮酒的。

  汉代婚礼饮酒,主要指婚宴饮酒和饮“合卺”酒。其它几个步骤虽然比较灵活,但按先秦礼仪都有饮醴以成礼的规矩,不过无亲友相庆贺之礼,“婚礼不贺,人之序也。”至汉代才有夫家受宾客之贺的礼俗,而其它步骤饮醴的习俗,从传世文献中却不多见。

  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辑录:“纳彩,《通典五十八》云:‘纳彩女家答辞,末云:奉酒肉若干,再拜反命,…其礼物凡三十种,各有谒文,其中包括清酒、白酒。”《史记·项羽纪》:“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当是纳彩酒。但主要还是婚日饮酒,即婚宴酒和合卺酒。

  ①婚宴饮酒

  两汉时期,民众在婚娶之时也会置备酒宴以款待前来庆贺之宾客,特别是权贵娶妻,除了亲朋好友,还有攀援附势的人纷纷前来祝贺。据《后汉书》卷八二上《方术列传李郃传》记载:“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可见婚礼规模之大。民间百姓婚礼也竭尽全力办好酒宴,即使贫穷人家,也要勉强为之。

  汉代陈平结婚时贫穷,无力设置酒宴,得岳父资助酒肉方得完婚。婚宴“非酒不行”,这从汉宣帝下诏解除禁酒令可以看出。汉宣帝顺应民情,下诏宣布婚庆饮酒的合法性,既表明当权者施以仁政,又表明婚礼以酒食相庆是人情所好,民风所为,不是统治者法令所能完全禁止的。

image.png

  汉代婚礼上宾客饮酒庆贺巍然成风。东汉王符所著之《潜夫论》当中即描述了贵戚婚娶隆重的场景。参加婚礼之宾客,往往饮酒戏谑,纵情欢乐。富贵者婚礼庆贺宴请宾客人数众多,费用奢侈,而贫穷者也竞相效仿,勉力而为。

  ②新婚夫妻饮合卺酒

  合卺酒即是将一个瓠剖成两半盛上酒,夫妻二人各执其一,交杯共饮,象征夫妇二人合为一体,永结同心。这在汉代婚宴中是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所以,婚礼又被称为“合卺礼”,这种习俗汉以前就有。汉代饮合卺酒,除了用以瓠剖开的瓢以外,还有专用的合卺杯,形象各异。

  在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出土一件青铜合卺杯,是由两件高足杯联成,杯皆为圆口,浅腹,杯足上部为竹节状,下部呈喇叭口形。两杯之间有圆雕朱雀、白虎各一,朱雀立于白虎背上,口衔玉环,双翼舒展,长尾上翘,其腹部左右各连一杯。

  白虎四肢斜撑于杯足之上,做昂首长啸状。杯身及杯足共镶嵌圓形、心形绿松石二十六颗,朱雀身上有错金短羽长翎,颈胸部共嵌圆形及心形绿松石四颗,器高11.2厘米。

  2.生诞饮酒

  如果说婚宴饮合卺酒是人生的高潮,那么作为人生起点的诞生,也同样是人生大事,必然要举行相应的仪式,表示祝贺。在这类仪式中,饮酒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汉代很看重血缘关系,“添丁进口”意味着家庭血缘有人继承,家族延续得到保证。所以婴儿还未降生.就会引起父母及整个家族的重视,如胎教、起名字、卜算出生日期等。婴儿一经降生,邻里、亲朋、好友要送羊酒表示祝贺。

image.png

  3.丧葬饮酒

  作为人生终点的死亡,则同样也是人生大事,必然要举行相应的仪式,寄托哀思。依《礼记·杂记下》记载长辈去世后,安葬及服丧期间不得饮酒食肉,只能蔬食饮水。这就是《礼记·曲礼上》所说的“食于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不过服丧者有病,或者年龄在70岁以上的,可以饮酒食肉。

  这些礼仪,确实地得到大多数上层社会的遵守。皇帝驾崩视为大丧,全国上下都要不进酒肉,停止娱乐活动。昌邑王刘贺帝位被废的理由之一,就是他在为昭帝服丧期间“与从官官奴夜饮,湛沔于酒。诏太官上乘舆食如故。”“是从官出私买鸡豚”

  除汉文帝外,概两汉皇帝大丧期间都是如此,只有汉文帝下诏:“无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学者对汉代的丧葬习俗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一般认为,尽管礼制对丧葬期间的行为有如上严格规定,但在下葬时却出现与这些规定相背离的现象。两汉时期丧家在举行葬礼时要设酒宴款待吊唁者,这种情形至西汉中期已相当普遍,并延续到东汉末年。

  汉代民间并未完全遵行儒家之丧葬礼仪,丧家对于来吊丧之宾客,娱之以乐,飨之以酒肉。王符、崔宴都对当时民间丧礼期间大飨宾客之风痛心疾首,认为这是大违儒家之制。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两汉时期民间丧葬仍崇尚“盛飨宾旅”,以至“天下跋慕”。可见丧礼中飨宾饮酒食肉确为民间人情之所好,非儒家礼制能约束得了的。

image.png

  三、总结

  汉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饮酒的记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壁画、帛画也有很多关于宴饮情景的形象描绘。酒事活动频繁,饮酒阶层广泛,成为汉代社会饮酒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可以反映出汉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而且在中国传统饮酒习俗中起了一个承先启后的作用。时至今日的许多饮酒习俗,都起源于汉代。因而通过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勾稽汉代饮酒之俗,是研究汉代酒业发展和中国酒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扫码关注本公众号拿高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