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非常庞大,动不动就是数十万人开战。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战国时期的实际战争规模有多大?秦国真的杀了150万人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每次干仗都是全民总动员,战争规模自然很大。乍听这种说法挺有道理,可仔细分析却又不是这么一回事。
大规模战争的前提是国内必须要有足够人数的成年男子。根据一些史料中所提供不太确切的数字,战国中期齐国人口约500余万,秦国人口约600至700万,赵国人口将近300万……所有诸侯国加起来总人口约2500万至3000万左右。按照这些数字再结合全民征兵制度,各国拥有数十万人的军队似乎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可问题是,当时这些诸侯国有没有这么多人呢?
类似情况还有西汉初年的“白登之围”。根据《史记》记载:“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这段是说匈奴冒顿单于率40万精兵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可问题是,以当时北方地区的生产力和生存环境,匈奴可能凑出40万大军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读史可以明智”,但并非史书中所写材料都是金科玉律。受政治环境以及史官个人好恶等因素影响,即便正史也会出现一些偏坡之处,所以我们读历史不是毫无辨别地全盘接受,而是要加以分析辨别。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类场景很多时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会重现。从历史事件中寻找答案,“以史为鉴”往往能让我们的人生受益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